经常看到学生党吐槽:"作文写起来比爬山都累!憋半天才凑够字数,结果分数上不去。"其实写作文也能爽快过关——只要学会用对方法。今天就带大家拆解一个江湖热议的写法:把"大肉大棒"和"一进一出"两个技巧结合起来。这种组合式操作到底怎么用?看完这篇就能抓住重点。
第一步:先搞懂啥叫"大肉"和"大棒"
把写作比作烤肉就很好理解:大肉好比具体实在的内容,比如真实的生活观察、有共鸣的情感描述;大棒就是支撑内容的逻辑框架,比如总分总结构、对比论证等方法。
举个具体例子:去年高考全国卷的"烟火气"作文题。写得好的考生都做到了:用街边早餐铺的热馒头(大肉细节),配上以小见大—展开联想—呼应主旨的递进框架(大棒结构),这种"肉"和"棒"的配合比单纯喊口号更能打动人。
"一进一出"不是流水账
很多人误以为把故事按时间顺序写出来就叫"一进一出"——结果变成了"早上刷了牙,上午上了课"的白开水文。真正的核心在于:通过矛盾设置或视角变化带出信息差。
常见操作姿势:
1. 同一件事写出不同阶段的认识(进:首次体验爬山摔跤的疼痛;出:发现坚持到山顶的意义)
2. 不同角色间的认知差异(进:父母严格管束时自己的想法;出:工作后理解父母当年的用心)
三招组合用活这套写法
组合技1:开门见肉+设问留钩
开头直接用高浓度细节抓人:"奶奶每次做红烧肉总要偷偷在我碗底埋个鸡蛋,直到她住院那天我才发现..."配个疑问句吊胃口:"这道二十年重复的工序藏着什么秘密?"
组合技2:双线并进的棒子结构
把明线(学包饺子的现场过程)和暗线(从笨拙到领悟的三次心态变化)缠绕交叉,每个高潮点都让读者有"进得情境,出得道理"的体验。
组合技3:五感细节+意外转折
比如写运动会冲刺时,不直说紧张感:"咬着号码布边角的咸味、模糊视线里的白线突然变成医院走廊..."这里用感官描写带出台前幕后的双重视角。
真能写爽还要避开这些坑
坑1:内容过于"大肉"变成流水账
有个学生套用公式写《打工日记》,单纯罗列搬货码箱子的流程,结果被判内容松散。修改后的版本:选择某个货架倒塌时顾客帮忙扶正的关键瞬间,集中写汗水和陌生人的笑怎么改变了他对体力劳动的认知。
坑2:结构"大棒"太过套路
有位考生在竞赛作文里想用对比法,硬生生在记叙文里添加表格数据对比,导致文章整体撕裂。评委点评:"强行套用框架不如自然叙事带来的反差感"。
坑3:"一进一出"转得太生硬
初中生写《种花记》,前段专注描写浇水上肥的过程,结尾突然跳转"正如我们的人生..."导致衔接突兀。升级版改法:在每天观察芽苞变化的自然地联想到等待考试成绩的心情。
真实案例分析:这套方法能提分吗?
深圳某知名培训机构2023年的数据显示:在500份作文提分案例中,掌握细节与结构配合技法的学生平均提高4.2分,耗时却缩短1/3。特别是半命题作文,用对"肉棒组合法"后切题准确率提升了67%。
比如中学生小林原本只会写"勤奋学习终有回报"之类的论述,经老师指导后写出的《饺子变形记》:
·大肉层面:母亲教煮饺子时用筷子戳面皮的手感、浮起的水泡形状
·大棒层面:采用"试错—失败—观察—突破"四幕式结构
·一进一出:从单纯的制作流程到引申对熟能生巧的理解转换
成果:这篇作文被当地教研组选为教学实例,得分从原先32分(满分50)跃升至45分。
参考资料:教育部基础教育司《2022年中小学写作教育质量监测报告》